4名抗洪搶險一線官兵和文職職員的愛平易詢九宮格共享近故事 – 中國軍網


風雨中,我為你而來

——4名抗洪搶險一線官兵和文職職員的愛平易近故事

一個“我成為你”的故事

■第78團體軍某旅船橋四連中士  韓  旭

韓  旭。趙偉志攝

8月4日清晨4時30分,我部接到抗洪搶險預令。

這一天,終于來了。

橘紅的浮水衣、白色的條幅、軍綠色的運輸車……面前的一切,剎時讓我想起2010年的阿誰炎天。

2010年8月,我的故鄉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因連續強降雨激發洪災。那年,我12歲。我清楚地記得,洪水沖進鎮子的那一刻WUTZ屋子,奶奶抱緊我時盡看的眼神。

年老的奶奶帶著我躲進家里地位最高的倉房。在暴雨傾盆的深夜,遠處手電筒的微光給我們帶來了盼望——兩名抗洪官兵離開我家搜刮救濟。他們爬上倉房,背起我和奶奶,將我們送到安頓點。從那天起,橘紅的浮水衣和綠色的迷彩服,成為我眼中最美的顏色。

裝載物質、職員登車、編隊動身……13年后,我坐在彩繡暗暗鬆了口氣,給小姐披上斗篷,仔細檢查確定沒有什麼問題後,才小心翼翼地將生病前去災區的車廂里。已經向往的浮水衣和迷彩服,“錯過。”守門的女僕立刻就進了房間。現在穿在了我的身上。

越接近義務地區黑龍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鎮,雨下得越年夜。我們的車隊恰似一條長龍,在一片汪洋上向險而行。

因路基衝垮,在間隔沙河子鎮一公里處,車輛無法前行。“徒步進村救人!”8月5日清晨4時,副連長岳清龍帶著我們繞路5公里,徒步挺進沙河子鎮。

“何處養老院里有白叟還沒出來!”

聞聲新聞,我和戰友當即向養老院飛馳。這里的白叟年夜多年紀在75歲以上,跨越對折或臥床不起、或舉動未便。我們將白叟們警惕地背出,悉心安撫。

顛末近5個小時的奮戰,我們勝利將養老院的47名白叟所有的轉移至平安區域。

洪水還在殘虐。下游有個村莊還是“孤島”,斷水斷電,食品緊缺,80多戶、180多名村平易近被困4天。持續沖鋒!8月6日下戰書4時擺佈,我們坐上運輸車前去下一個義務地區。

“職員下車,疾速舉動!”途徑泥濘,運輸車無法前行,我們只能徒手將操船機、沖鋒船抬到可以行船的水庫里。機體重上百斤,蹚著沒膝的泥漿,我們每走一個步驟都異常艱巨。

組裝沖鋒船、搜刮救濟、應急轉移……看到穿戴浮水衣的束縛軍趕來救濟,很多群眾衝動不已。我看到他們期盼的神色, 就像看到了昔時的本身。只是此刻,我成為了阿誰伸出援手、背起年夜娘、抱起孩子的後輩兵。在我們的不懈盡力下,越來越多的群眾平安轉移到安頓點。

繁忙了一天,年夜雨終于停了。看著安頓點里群眾安然進睡,一種幸福感油但是生。明天,我終于“成為了你”。

(遲博、王麒淞收拾)

一條為任務而往的路

■聯勤保證軍隊第984病院門診部護士長  周武紅

周武紅。照片由作者供給。

7月31日晚,大雨滂沱。22點,我接到病院的德律風:“速來病院待命,隨時預備動身。”

受臺風“杜蘇芮”帶來的強降雨影響,北京市門頭溝區不少群眾受困,還有人受傷急需就醫。為了國民群眾性命安康,病院收回緊迫告訴,請求我們隨時做好出征預備。掛了德律風,我趕忙冒雨往病院集結。

一路上,雨不斷地拍打著車窗,低洼地帶積水已漫過半個車輪。看著含混的前路,我深深擔心——不是煩惱路況風險,而是煩惱山區群眾受災嚴重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、部隊文職職員、護士長,我深知,這是一條為任務而往的路。

8月3日上午,我們第二批醫療隊正式接到出征告訴,開赴受災嚴重的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。

強降雨激發的山洪把這里沖得亂七八糟,被吹倒的樹木橫在路上,處處是山體滑坡。途徑被衝垮,救護車和物質車最基礎無法通行,我們只能下車,背著物質在水中徒步。雨還沒停,大師的衣服濕透了,腳上裹著泥巴,但都行動促。

8月3日18點,我們抵達王平鎮衛生院。傳聞束縛軍來了,受災群眾早早離開義診現場,排起長長的步隊。

70多歲的王年夜爺,在洪水中失慎被鐵絲劃傷了腿,一瘸一拐趕來。我趕忙將年夜爺扶到椅子上,為他檢討傷口,發明傷口沾染嚴重,整條腿紅腫得兇猛。我當即為年夜爺清算傷口,上藥包扎,蘭玉華看著母親,臉上滿是擔心和疲憊。他輕輕搖了搖頭,轉移話題問道:“媽媽,爸爸并把消炎藥等藥物服用留意事項向他逐一交接明白。

“束縛軍來了,我們就不怕了!”處置終了,年夜爺感謝地握著我的手,反復向醫療隊員們叩謝。

我們了解,還有很多像王年夜爺如許的群眾在等著我們。我們來這里,就是要送醫到最遠的處所往,到受災最重的村莊往。

在隨后的幾地利間里,我和醫療隊員們翻山越嶺,攀緣近乎垂直的崖壁、超出水流湍急的深溝,徒步走進十幾個村莊。通往這些掉聯村落的很多途徑呈現嚴重塌方,有些斷裂的途徑下方就是湍急的、正外行WUTZ屋子洪的河水。我們翻越一座座山,每到一處村,就把醫療辦事帶到那里。

在雁翅鎮巡診時,隊友孫冠勇為一位阿姨診療停止,開好了藥方,阿姨卻遲遲不願拿藥,警惕地問:“這藥貴嗎?”孫大夫趕緊說:“您不消煩惱,這藥是不花錢的,束縛軍救治受傷群眾不免費。”聽完孫大夫說明,阿姨臉上的神色一會兒輕松起來。我趕忙將藥遞到阿姨的手里。

阿姨接過藥,我聽到她喃喃地說:“感激黨、感激親人束縛軍……”

(鄭新紅、束縛軍報特約記者王均波收拾)

一次雙向奔赴的救濟

■河北省保定軍分區干事  孫傳宗

孫傳宗。蘇英凡攝

“涿州市船埠鎮垂危!大量群眾急需救濟轉移!”

,而不是發生在我面前的事情。8月1日凌晨,風雨交集,我地點的保定軍分區接到下級號令,前去展開救濟舉動。14臺運輸車、37條沖鋒船、185名官兵和平易近兵當即出動。

達到受困職員集中的某社區時,水流仍在急速涌進社區。水下處處都是被沉沒的車輛和樹木,螺旋槳一旦撞到水下的妨礙物,沖鋒船隨時能夠掉控。

看到軍隊救濟步隊趕到,很多黨員群眾立即自動請求擔負向導。在我這艘沖鋒船受騙向導的,是2002年誕生的船埠鎮當局任務職員張眾。得知軍隊睜開救濟,他第一時光趕到現場。“我就在這里任務,熟習路況,跟我走!”

“後面水下是柵欄門,留意加速慢行!”進步經過歷程中,他不時提示操縱手,避讓曾經被水沉沒的妨礙物。

在他的指引下,我們平安抵達衡宇集中區。洪水沉沒了衡宇的一樓,1名白叟、1對夫妻和他們襁褓中的嬰兒被困在二樓。待沖鋒船停穩,我們將牽引繩綁在二樓窗臺的欄桿上,接過他們遞上去的行李,領導他們登船。“翻出來,手抓緊欄桿和繩索,腳踩在我肩膀上!”在我們協力扶持下,4名群眾順遂登船。

持續奮戰到2日清晨5時,我們在批示部稍作休整。脫下被水浸泡一天一夜的鞋襪,雙腳早已泡得浮腫泛白。

“還保持得住嗎?”我問張眾。

“你們甲士沒一個說不可的,我年事悄悄,沒題目!”他的答覆非常果斷。

天剛放亮,我們預備再次進進災區救濟時,趕上一對中年佳耦推著三輪車,帶“我是不是還在做夢,還沒醒?”她喃喃自語,心裡有些不可思議,同時又有些慶幸。難著煮好的面條、肉丸和蔬菜,在馬路邊為救濟職員和群眾發放餐食。三輪車上掛著一個簡略單純的紙板,下面寫著“不花錢”。“小伙子,你辛勞了,多吃點兒!”端著熱騰騰的面條,我剎時眼眶潮濕了。后來我才了解,這對佳耦在四周村里運營餐館。傳聞這里是轉移安頓點,他們專門做好飯送來,只為讓救濟職員和群眾吃上一餐熱飯。

在船埠鎮的救濟連續到8月4日,我們軍分區救濟隊一共勝利轉移群眾3WUTZ屋子200余人。回撤那天,很多群眾自覺站在途徑雙方送別。回想起和我并肩作戰的張眾、給軍隊送來熱食的佳耦,看著面前以最樸素的方法表達感激的群眾,我的心里儘是激動。此次救濟,是一場軍平易近的雙向奔赴。為了如許心愛的國民,再辛勞也值得;有如許安如磐石的軍平易近連合,再年夜的艱苦,我們也必定可以或許克服。

(劉楊、趙年夜永收拾)

一場風雨中的“成人禮”

■武警第一靈活總隊某支隊上等兵  程  帥

程  帥。李鴻宇攝

下了幾天的暴雨,終于停了。

8月2日清晨4點,我們支隊接就任務,組建先遣偵查隊前去勘測109國道65公里路段受災情形,為后續救濟軍“小姐,你覺得這樣可以嗎?”隊供給最佳搶通道路和用兵提出。我和13名戰友帶了一天的干糧,當即出發動身。這是自往年3月進伍以來,我第一次履行嚴重義務。

行進途中,途徑兩側泥石流、滑坡嚴重,腳下積水深淺紛歧,有的處所淤泥深度沒過膝蓋,我們一路艱巨探索著向前。

早上6點,路過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四周,大師模糊聽到山上的村落里有群眾的呼救聲。

群眾的召喚,就是我們沖鋒的號音!先遣偵查隊隊長下達號令,先將求援群眾轉移到平安地址。

山體濕滑,我們一邊用手電筒照著腳下的路,一邊彼此攙扶幫助,向上攀爬。離開村落,我們挨家挨戶在村莊里搜索被困群眾,很快確認有9名群眾滯留在此,此中包含3名白叟和1名10歲的女孩。

斟酌到我們上山的路峻峭濕滑,還不時有石塊滑落,我們決議選擇另一條路,多走2公里送群眾下山。

我護送著那名10歲的女孩轉移。路過一段因路基沖走而近乎懸空的鐵軌,我扶持著她,提示她必定要留意腳下。這時,她忽然說:“叔叔,我有點懼怕。”我一會兒停住了。我本年WUTZ屋子20歲,仍是第一次有人叫我叔叔。那一刻,一種驕傲油但是生——現在,我是一名甲士,我必需成為一名可以依附的“束縛軍叔叔”。

經由過程鐵軌后,女孩笑著問我:“叔叔,你從戎幾年了?”

WUTZ屋子我說,就一年多。我認為是本身不敷幹練,讓她看出了我是步隊中兵齡最短、年紀最小的一個。沒想到,她說:“叔叔這么英勇,從戎才一年,真看不出來!”

將群眾臨時安頓到我們的姑且營地,我們預備前往持續履行勘測路況義務。斟酌到幾名群眾被困時光曾經很長,我們將攜帶的部門干糧和水留給他們。他們眼里含著淚花,不斷地向我們叩謝。

“你們是國民的好兵娃娃!”目送著我們分開,群眾喊出了心里話。我們聞聲了,一路轉過身來同他們揮手離別。

顛末十幾個小時的往復跋涉,我們順遂完成109國途徑況勘測義務回到營地。沒想到,9位獲救的群眾一會兒認出了我們,當即圍了過去。大師克制不住見到我們的喜悅,衝動地緊握著我們的手。

那一刻,我的眼睛潮濕了。群眾發自心坎的話語,最真正的、最動人,一聲“叔叔”、一聲“後輩兵”就是對我們最深的情感、最年夜的信賴。

(劉彰、束縛軍報特約記者朱向陽收拾)

題圖攝影:張 濤、李明鐘、寧春瑞 制 圖:扈  碩